初创公司,掌控发展节奏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从公司出来从访溪路往文二西路走,没有路灯,雨天一片模糊,路上时有电动车出来,所以也不敢开远光灯,而迎车过来的车又总有几个人不切换近光灯,几个原因凑一起,使得开这条路在这种天气不由自主小心翼翼。
开到一半时,右边串出来一辆车,跑在我前面,这时候就舒服不少,我只要跟随这辆车,前面的路况就间接很清楚,也排除了不靠谱远光灯的冲击。跟随,有时的确是一种好策略。
想到我们创业与投资,在这个事情上也有点类似。
创业路上,无论新手和老司机,有一样事情都会十分重视,这就是公司的发展节奏。那么,这个节奏究竟该怎么把握?掌握公司节奏的原则是什么呢?
我认为第一参考准则是:确定性。
创业就像开车,当我们开车遇到雨雪雾天,路况又不好,弯多,人行道两边又总有突发状况时,就是行驶在十足的不确定性冒险之中。创业伊始,很遗憾是,多半时候我们面临的处境都是这种情形。
在开车时会怎么做呢?我们一定会放慢车速,以及如履薄冰的眼耳八面,这是基本的逻辑。所以,一个极其朴素的道理,在公司创业开始,很多事情都处在极大不确定性的时候,都要谨慎一些。
而现实的情况是恰恰相反,我看到太多初创者刚刚上路时,都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特别是刚刚向天使投资人吹牛融了一笔资金,开始憧憬三年后上市时自己的伟光正形象,开始估算三年后自己的身价……在这种气氛感召下,90%的创业者在半年内,不招个二三十个人是不开心的,不开发几个Android,IOS,Web,微信公众号服务跨平台作战是对不起自己的宏伟战略的,不烧点投资人的钱反哺下用户是对不起大众创业大众创新浪潮的。
早期创业,一上来就飙100,120,130码的其实并不鲜见。
而最与常识不符的是,绝大多数初创公司最不确定的往往都是创始人司机连开往哪里都不清楚。是的,一个已经豁出一切号称要创业且已经创业的人,干着干着,脑子里跳出来最多的反而却经常是:我们往哪里去?我们第一步该走向哪里?
在多数公司发展状况中,司机创始人都是比较清晰知道自己要去的大方向,比如我就是要开到北京,但是第一阶段先开到哪里呢?往往都很困惑甚至迷茫。
现实有时荒诞的令人匪夷所思,但这又的确是事实。即使那些已经拿了天使投资人钱的项目,七八成概率依然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就是正确的。
所以,初始阶段企业的不确定性凶险路况是最多的,这时候第一要务不是什么快,快,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而是减速减档,耳听八面,谨慎的观察自己业务的上下游及市场的变化,多做点深度思考。
在过去我自己所投的企业以及大量犯错的早期企业中,我觉得第一条大错误,就是拿了钱,在没有充分确定公司产品业务的发展逻辑和正确轨道时就开始盲目的扩张和盲目的产品研发,美其名曰:试错。但多数时候,的确都证明我们真的在“试错”………然后在资金消耗只剩一个月的时候,司机慌了,哎呀,快没油了,我现在TM的在哪里啊?这里怎么荒郊野外的?
然后急了,慌了,满世界的向后面的投资人恳请加油。可兄弟,你的车都开到叽里旮旯儿了,有些司机都开到撒哈拉沙漠里了,还在跟投资者描绘自己开到喜马拉雅山顶的未来风景,请问,后面的投资人还敢给你油吗?给你这点油,沙漠能不能开出来都是个问号啊。
在不确定性过高的初创期,对财务现金流的谨慎把控是一个创业者的必修课。除非你背后有干爹。所以,创业者在“试对”的探索正确轨道途中,因为高度不确定性,所以速度不能太快,越快多数时候让自己死的也更快。
第二个方法论,就是跟随策略。很多项目可能真的前无古人,没有跟随可言,那只能放慢脚步,但其实在现今的商业竞争中,多数时候我们是有很多的参照者先发者可以作为我们的被跟随者。
这个被跟随者很可能是我们的对手,也可能是海外同类的对标物。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的核心精髓在这个“敢”字。这句话两层含义:1、走在最前面的人,最不确定性,风险系数最大,横死的先烈可能性高,所以最好在走入蛮荒之地无人之时不要走在最前面;2、但你要走在前面的阵营当中,是不“敢”不是不“要”,苗头不对及时掉头。
所以,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在知道自己处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发展情况时,包括创业方向,团队组成,市场环境等大概率情形下,在高效率执行的前提下,不要过快的速度贸然突进,而要尽快找到参照标的,跟随学习或高度关注动向,随时准备纠偏自己的发展轨迹,我认为这是比较正确的节奏掌控方法。
那么,在已经证明自己的方向和团队都高度确定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狂奔,狂奔,狂奔,尽一切力量舍命狂奔。在狂奔中还要不断进入高速服务站加油,继续狂奔,狂奔,狂奔。不要管任何狗屎的限速,当公司确定了轨迹,必须义无反顾的像夸父逐日一样舍命奔跑,让对手拿起望远镜也看不到你的身影。
确定性,确定性,确定性。创业跟投资一样,它的关键词还是确定性。不要随便All in,毕竟绝大多数人不是拖着石油罐开车上路的。
hi this is
@Admin 你可以在网站后台里 修改自己的 Admin 名字和头像~
不管快慢,稳的住才是技术